比如,在宁夏回汉共同居住的一些地区,汉族人家娶媳妇,回族人会到汉族人家里去贺喜吃饭,这在别的地方是做不到的。宁夏为什么能做到呢?主要是这些汉族群众尊重回族饮食习惯,在这一点上,回族群众也是了解的、信任的。很多汉族群众赞扬回族的一些好传统,比如爱党、爱国、善于经商、讲文明、讲卫生。而对于回族来说,汉族人身上的重视文化、教育等一些很好的传统,回族也在认真学习。正是在这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中,形成了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在宁夏,你还能看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三教在一起,而互相不排斥,这就是宗教的和谐。
再比如,我们建设中华黄河坛,有汉族形制的牌坊,也有回族伊斯兰风格的牌坊,都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记者:近年来,宁夏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搭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平台,谋划建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贸易大通道。目前,宁夏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办法,加速这一平台和通道的建设?
王正伟:谈到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说,面向未来,民族地区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不动摇,民族地区不能总是落后的。
宁夏是内陆地区,不沿边、不靠海。现在国家批准我们承办中阿经贸论坛,而且是永久性承办。我觉得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的信任、关怀和支持。围绕中阿贸易大通道的建设,我们正在按照“一个平台、两项机制、三大基地、五个中心”的思路加以推进,致力于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把宁夏建成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所谓“一个平台”,就是要通过举办中阿经贸论坛,搭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交流合作的大平台。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和阅海湾CBD商务中心的建设。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大会总体方案已经确定,招商招展工作进展顺利,预计会议人员规模、参会展商层次、贸易成交量都将较上届有很大提升。
所谓“两项机制”,一个是在宁夏建立国家级清真认证机构,形成国内统一、国际认可的哈拉(即符合穆斯林生活习惯和需求的食品、药品及添加剂等。——记者注)相互认证机制;另一个是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积极对接,制定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产业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形成规范有序、双方认可的产业准入准出的机制。目前,我们已经与各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进行了广泛接触,正在一个一个地做工作。
所谓“三大基地”,就是努力把宁夏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服务基地、我国西部重要的国内外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目前,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正在进行资源的整合提升,进一步拓宽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最终,我们要把宁夏建成“五个中心”,也就是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设计、认证、加工、博览、物流中心。目前,我们已经根据有关县市的发展实际进行了分工。
记者:这两年,西亚北非出现了一些情况,有很多人认为可能会影响到中阿贸易以及宁夏内陆开放大战略的实现。对于这样的担忧,您有何回应?
王正伟:我认为,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西亚北非发生局势动荡只是暂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国家也不希望动乱,希望和平稳定,希望向东发展。特别是,美国过去与阿拉伯国家是盟友,现在他们感觉靠不住。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阿拉伯国家认为中国是好朋友、好伙伴,信任中国人,有向东看的强烈愿望。
在这里,我想给出几个数字。今年上半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6%,而去年全年才1700亿美元。尽管西亚北非发生动荡,中阿贸易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就说明阿拉伯国家向东看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给的这个大平台,立足宁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把中阿经贸论坛办好,提高宁夏的知名度,推动宁夏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推动宁夏的开放走向一个新阶段。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