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榕霞老师(记者 姚凡 摄) 【人物名片】 江榕霞: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老师,2010年赴宁夏海原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语录】 资助至少为宁夏海原的孩子铺设一条通过读书追求未来好生活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给他们温暖和信心。 再过几天,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老师江榕霞又要给在重庆医科大学读书的月娟寄去新学期3000元学费,月娟来自宁夏海原。江榕霞和月娟的交集,源于三年前的支教。 报名:“偌大的学校若无人去,丢人” 2010年8月,江榕霞被派往宁夏海原支教。从严格意义上讲,她并不是理想的支教队员——当时江榕霞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两难境地:女儿1岁10个月,父亲脑瘤手术后偏瘫。不过,当学校打电话征求她的意见时,江榕霞像位“侠女”似地说,如果学校实在没人去,那我去!“女侠”的理由是:那么大的学校没人去,丢人! 江榕霞把女儿送到南安妈妈家,转身踏上一年的支教旅途。在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海原,江榕霞一开始就喝不下盐碱水,也曾被旱粪坑的惨不忍睹惊得尖叫,不过,这位拥有一颗柔软之心的“侠女”,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她赋予自己的新使命——她要尽自己的努力,给予尽可能多的海原孩子温暖和信心,为他们未来的好生活铺一些路。 家访:行走在无法称之为路的路上 在那一年,江榕霞用爱和自己的金钱来完成这项任务。她认为,在课堂上了解学生还不够,必须到他们的家里。利用开斋节假日,她和厦门的支教老师自己租车到十几位困难学生家里家访。 海原的家访和厦门的家访完全不同。江榕霞和她的同伴早上九点出发,走到中午十二点才到达第一位学生的家里,一路上提心吊胆——有时是行走在根本无法称之为路的路上。 家访临出发前,厦门老师每人掏了几百元作为给学生的资助金,并且相约“见机行事”,家里特别困难的学生,一人给600元;稍微过得去的,一人给300元。不过,江榕霞来到班上一位叫玉鹏的学生家里后,当玉鹏辍学在家的大眼睛妹妹玉燕悄悄告诉她:我想上学时,她很快“没有原则”了,她掏出她钱包里的2000元,全部塞给玉鹏的爸爸,要他赶紧把孩子送到课堂里。这位“侠女”说,以后有什么困难,告诉我! 资助:只要孩子短信求助,她就寄钱 这个回民之家从此成为江榕霞的一个牵挂。第二年,江榕霞结束支教要返回厦门时,玉鹏参加高考,预感到他会考上大学,江榕霞拿着5000元到当地银行为他办了张卡,作为他大学第一年的学费。银行等候排队的当地人觉得她很奇怪:一个外乡人为什么跑到海原存钱?江榕霞和他们打哈哈:我是给我“弟弟”存钱。 玉鹏只是江榕霞在海原的“弟弟”之一。江榕霞的一位朋友说,在宁夏的那年,她基本上就是“见人就发钱”。 江榕霞2011年6月返回厦门时,她的丈夫兰建德称之为:宁夏回来的穷人,她把一年的工资花得一分不剩。 不过,兰建德对此不感到意外,兰建德和江榕霞是大学同学,都毕业于厦大数学系。他说,妻子就是那样的人。 在江榕霞支教的一年里,兰建德每个周末都要回南安看女儿,周六陪女儿玩一天,周日中午趁女儿午睡时才有勇气“逃回厦门”。不过,对于一家三口人的三地分居,他不曾埋怨过妻子。兰建德说,她决定的事,你一般无法改变了。 他自嘲地说,家里的小事她定,大事我定,但是,“大事情一年发生不了一次”。 江榕霞到现在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支教回来,和女儿久别重逢的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她说,女儿看到她,竟然傻了,愣愣地看了她一会儿,然后笑了,接着扑过来,抱住她,最后号啕大哭! 直到现在,江榕霞还在资助几位上大学的海原学生,不仅如此,只要海原有孩子发短信向她求救,她就会寄钱过去。她认为,这种资助至少为那里的孩子铺设一条通过读书追求未来好生活的道路。 江榕霞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给他们温暖和信心。